索引號 | 0160921141/2020-01790 | 發布機構 | 吳堡縣統計局 | 發布日期 | 2020-07-22 16:48 |
名稱 | “地攤經濟”興起引發的思考 |
“地攤經濟”興起引發的思考
——吳堡縣“地攤經濟”發展現狀調研報告
“地攤經濟”迅速刷屏了很多人的朋友圈,成為了全國熱詞。6月1日,李克強總理在考察山東煙臺一處老舊小區時說道,地攤經濟、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,是人間的煙火,和“高大上”一樣,是中國的生機。在全國兩會記者會上,李克強總理點贊了成都的“地攤經濟”,也點燃了全國“地攤經濟”的熱潮。為適應常態化疫情防控需要,提升就業,拉動消費,全國多地紛紛啟動了“地攤經濟”、“夜市經濟”計劃,出臺一系列放寬地攤管理的政策,松綁馬路經濟、路邊經濟。吳堡縣委、縣政府領導果斷決策,迅速行動,拉開了吳堡地攤經濟的帷幕,走在吳堡街上,人頭攢動的夜市,熙熙攘攘人群,好一番熱鬧的景象,吳堡的“地攤經濟”回來了,中心廣場的人流烘托著城市的夜景,水果攤、小吃攤、兒童玩具攤等地攤商販點亮了夜色經濟。如何能讓地攤經濟發展長遠,經濟效益不斷提高呢?近日吳堡縣統計局對縣城地攤經濟進行了專項調研。
一、吳堡縣地攤經濟現狀
(一)攤位情況
我縣近期新設立四個地攤位置,分別位于中心廣場、文化廣場、恒通小區、龍山小區,共搭建帳篷102頂,政府投資10萬余元。粗略統計,增加攤位109個,帶動270余個就業崗位。早市主要銷售類型為水果、蔬菜、豆制品、肉類蛋類等生活必需品;夜市以小吃類為主,占到攤位的半壁江山,其余攤位主要是兒童玩具、服裝、花卉以及電器類。
(二)經營狀況
中心廣場:以夜市小吃為主,共設24個攤位,早市水果出攤4個左右,夜市小吃類約19個,冷飲服裝兒童玩具類7個。小吃類日均銷售額200-500元居多,個別攤位周末可銷售500元以上,其余攤位日均銷售額均在200元以下。
文化廣場:以蔬菜、熟食肉類、水果、豆制品類為主的早市攤位38個,定點攤位以外有15個左右地攤銷售商販,夜市出攤10個左右。調查結果顯示,日均銷售額在500元以上的有35個左右,占比55%,主要是蔬菜水果等;300-500元的有5個,以熟食肉類為主,占比8%;300元以下的 23個,占比37%,主要以200-300元為主,兒童玩具等其他地攤銷售額日均100元左右。初步測算,三星廣場攤位日均銷售額為27000元左右。
龍山小區:共設立30個攤位,早市以果蔬、肉類生活必需品為主出攤6個左右,夜市小吃類15個左右。日均攤位銷售收入200-300元居多。
恒通小區攤位暫未投入運營。
(三)經濟社會效益
初步測算,目前全縣設立地攤點日均銷售額38000元左右。每月可拉動消費增長110余萬元,全年促進消費增長1200萬元左右,帶動新增就業270余人,人均月收入4500元左右。從政府投資拉動經濟增長角度去看,此舉投資僅有10萬元,投資產出率極高,撬動市場經濟效果明顯。
二、地攤經濟的優勢
有自媒體就地攤經濟向公眾發起網絡調查,從調查結果來看,67.9%的受訪網友支持放寬流動攤販管理,有57.1%的受訪網友表示,流動攤販讓城市生活更加便利、有煙火氣,也讓城市更有溫度,超六成受訪者認為,放寬可增加就業、促進經濟快速復蘇。實際消費方面,近七成受訪者表示會光顧攤販。可見社會對地攤經濟的認可度相當高,地攤經濟憑借“扶一把就能活”的優勢回歸城市了。
(一)創業門檻低,經營啟動快。地攤經濟“小、快、靈”的天然特征,即風險影響小,經營啟動快,經營方式活。對從業者要求不高,年輕人、下崗人員、失業群體等人群均可參與,對提升就業,拉動消費效果明顯。
(二)經營成本低,資金回籠快。地攤經濟的進貨渠道都比較便宜,而且省去了很多中間環節,加上沒有店鋪租金,所以售賣的物品往往價格比較低,減少了支出成本。而對于擺地攤的人而言,低廉的價格讓他們相比于零售店更加吸引顧客,有了收益他們也能擴大進貨渠道,讓資金滾動起來,避免積壓大量庫存帶來的風險。
(三)增加就業崗位,提升居民收入。在疫情影響下,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,下崗失業、無業人員生活壓力越來越大,地攤經濟可以說是城市最靈活的就業了。從我縣當前地攤經濟發展來看,政府直接投資僅10萬余元,直接拉動就業人員270余人,對于從事地攤經濟的從業人員來講,帶來的經濟收入也較為客觀。地攤經濟在提升居民收入,刺激消費的同時也緩解了城市就業壓力,增加了社會的穩定性。
三、引發的問題
地攤經濟的總體方向是好的,但是凡事都具有兩面性,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些我們必須要面對的問題。一是地攤經濟商品質量問題,由于缺乏監管,在追求利益的同時,商品質量問題需要關注。二是商販因攤位搶占引發的矛盾,網絡小視頻也經常曝光一些商販之間的沖突。三是環境衛生問題,過去的地攤經濟帶來的“臟亂差”形象仍然在居民印象中,如果這個現象得不到根本改變,就得不到城市居民的支持,需要引起警惕。
四、發展地攤經濟的幾點建議
(一)強化質量監督,提升地攤品質。只有好的產品質量才能贏得市場,發展才能長遠,尤其是小吃類食品,如果質量沒有保障會出大事,建議市場監管力度要加強,定期對地攤產品進行抽檢,確保質量合格,服務優質。同時鼓勵發展網紅地攤經濟,引導家電產品等高品質商品嘗試地攤經營模式,逐步打造“產品多樣化、品質現代化、服務一流化”的吳堡地攤經濟。
(二)注重環境衛生,維護城市形象。地攤經濟的興起,帶來的環境衛生問題是普遍性的問題,給環衛工作帶來的壓力,如何既發展地攤經濟,又不影響城市衛生文明形象,這也是考量管理者的管理智慧和能力,不能使地攤經濟的興起破壞了法制化的市場秩序,既然統一規劃了攤位,就要實施統一的管理,城市城管部門要提升執法水平,實現有效性和人性化管理,利用溫和的方式引導攤販自覺搞好環境衛生,可以從提高環衛補貼、攤位評優激勵等多角度出發,制定衛生管理長效機制,提升城市衛生形象。
(三)加強秩序維護,排除安全隱患。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曾指出,小攤販也很需要 就業,如果把他們管得太緊,矛盾會更尖銳,不利于穩定。現在小攤販與城市管理者的矛盾已經基本消失,但在出攤過程中由于攤位等問題引發的攤販間矛盾沖突需引起重視,為防患于未然,建議監管部門配置巡邏保安,加強秩序維護工作,杜絕安全隱患發生,給小攤販創造一個良好的經營環境,啟發更多的創業思維。
(四)融合新業態模式,擴大地攤承載能力。
依托地攤經濟片區,逐步將公益類宣傳活動、消防演練、急救宣傳教育、安全生產、就業招聘、扶貧政策等政府活動融入地攤模式中,既能聚集人群,擴大宣傳面,又能帶動促進消費能力,帶動地攤經濟發展,通過逐步提升地攤承載能力,充分發揮地攤經濟社會效益。
(五)強化政府引導,扶持地攤經濟健康發展。新階段的地攤經濟可以說是處于起步階段,建議政府部門多出去學習外地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扶持政策,進一步細化管理制度。例如根據人口密度新增設地攤片區;按照現有規模劃分經營類型片區,設立果蔬類、日用品類、小吃類、日用家電器類等攤位片區;融合吳堡文化特色,設立農特產品展區;美化攤位門面,打造有特色高品質專區;改善經營環境,鼓勵實體店鋪向地攤經營擴張。通過政府部門引導,多種形式激勵,進一步扶持地攤經濟發展,為提升市場活力,拉動城市消費,促進經濟發展做出貢獻。(撰稿:馮國艷 李小龍 劉忠媛)
吳堡縣統計局
2020年7月8日